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产后抑郁>产后抑郁症的机制是什么?如何入手帮其解决?

产后抑郁症的机制是什么?如何入手帮其解决?

产后抑郁 55 0

产后的抑郁症状和“产后抑郁症”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。就抑郁症状而言,包括心境低落,快感缺乏,精神减退,沮丧消沉……都是大多数新妈妈在刚刚生完孩子的一段时间内,有可能表现出来的现象。之所以用“大多数”这个词,是因为这一比率事实上超过了50%(注意:这一点和普通人的认知很不同,因为生孩子向来被公认为是头等大喜事,应该兴高采烈笑得合不拢嘴才对,然而真生了孩子才知道并非如此,不信的话,可以找机会走访一下产科的病房)。



——但这当然不是说,大多数的新妈妈都有产后抑郁症。
这就跟我们每个人都抑郁过,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得过“抑郁症”一样。作为一种精神诊断,产后抑郁症同样需要严格的诊断依据。起码来说它应该符合抑郁症的诊断。具体的诊断标准,可能因为诊断体系不同而不同,例如常见的有美国的DSM系统,WHO的ICD系统,中国的CCMD系统,但不管具体细节上有哪些区别,有几点一定是共通的:
1,需要达到一定数目的症状种类,不能单凭一两种症状下诊断;
2,症状需要达到确定的严重程度;
3,出现症状已经达到一定的时间,并且不能自行缓解(我印象中至少是两周);
4,还需要排除由于其它原因或疾病引起类似症状的可能性。
总而言之,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是只有专业医生才有资格去做的。很多时候,尤其是很多有一定知识的年轻爸爸,看到太太生产后果然出现了“抑郁”之相,流泪,叹息,悲观……作为旁观者就会特别担心,以为不幸遭遇了“产后抑郁症”,这多半是在自己吓自己。正如楼上所解,产后其实是一段多事之秋,除了生理上的痛苦(例如宫缩,哺乳的疼痛,伤口的疼痛)之外,还有心理的家庭的社会的原因,都可能导致新妈妈心情不好,这种现象极其普遍。——注意,这完全不等于产后抑郁症。



对这种不是抑郁症的抑郁,给予贴心的陪伴,照顾,支持,理解,大约一两周之后,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。新妈妈也终于可以完全融入到家庭的兴奋和喜庆中,去享受宝宝带来的快乐。
但,如果始终不能缓解,甚至愈演愈烈,严重超出了普通的“心情不好”的范畴……
那就必须请专业的医生来诊断了。因为,如果确实是达到“产后抑郁症”的程度的话,那是很难用照料和体贴就可以化解的,恐怕必须依靠医学手段才行。这种时候就不要抱着“求医不如求己”的心理了,马虎不得!因为在所有的精神诊断里,抑郁症(再次强调,抑郁症!不是单纯的抑郁症状)是属于生命风险非常高的……曾经也发生过新妈妈抱着宝宝跳楼这样的病例,所以……
总结:
1)单纯的产后抑郁症状——很正常,别怕,别乱贴标签,妥善照顾一段时间自然会好;
2)达到诊断的产后抑郁症——找专业的医疗机构。


产后阶段的女性可能会罹患三种类型的心境障碍:产后情绪不良、产后抑郁症和产后精神病。


近85%的女性曾有产后情绪不良,也称产后恶劣心境,她们在产后的2~4天会出现易于哭泣、悲伤、易激惹、愤怒、焦虑等情绪不稳的症状,这种状态在产后的5~7天达到高峰,随后逐渐好转直至产后2周时完全消失。虽然产后情绪不良是有自限性的,但如果这些症状和抑郁情绪持续超过2周,就需要评估和诊断患者是否为产后抑郁,特别是曾经有抑郁病史的。产后抑郁症(PPD)是产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,发生率大约为10%~15%。而产后精神病(PPP)患病率约为0.1%~0.2%,被认为是双相障碍的一种表现。大部分患者在产后2周内表现出严重的精神症状,病情演变迅速,通常伴有情绪激越、意识模糊、思维结构混乱、幻觉与妄想,因为可能出现自杀和杀害婴儿的危险,一般建议住院治疗。


如同人生其他时期一样,产后抑郁症也受到遗传易感性的影响。已证实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心境障碍易患素质,大约有1/3的产后抑郁女性有既往的抑郁发作,通常存在家族史。目前,关于产后抑郁生物学基础的证据尚不明确,与妊娠有关的生育激素变化,特别是产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,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。同时,没有比生育更能扰乱情绪的生活事件,初为人母需要面临涉及生活各方面的社会心理变化,伴随着各种角色转变、责任、冲突、矛盾和丧失等情感变化,孕期焦虑、照顾婴儿的压力、缺乏社会支持及婚姻问题等也是严重的应激源。因此,生物学的易感性、快速变化的内分泌环境和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共同作用,促成了心境障碍的发生。


产后抑郁与非产后抑郁的治疗类似,除非患者选择哺乳。哺乳女性的治疗需要仔细的评估风险与获益比,几乎所有的抗抑郁剂都能分泌到乳汁中,如果抑郁未经治疗,很可能对婴儿的发育和母婴联系产生不良的影响。而近期的研究也发现,不论试验样品来自初乳还是后期乳汁,药物浓度的差异,取决于与乳汁分泌有关的药物剂量。因此,治疗时需要考虑有疾病的严重程度、患者的精神科病史、既往对药物的反应和哺乳期用药的安全性资料。同时,在治疗的过程中,也需要让初为人母的她们意识到,这是一种疾病而不是做母亲的失职,以减轻母亲的负罪感。母亲和家人需要心理咨询的建议,也需要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。从一开始,就应关注良好的母婴联系,这也意味着母亲与婴儿不应长时间的分离,母婴游戏治疗和婴儿抚触可有辅助效果,特别是父亲也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其中。


","content_hash":"8c3cdd13

分享到: